辽西作

辽西作朗读

燕郊芳岁晚,残雪冻边城。

四月青草合,辽阳春水生。

胡人正牧马,汉将日征兵。

露重宝刀湿,沙虚金鼓鸣。

寒衣著已尽,春服与谁成。

寄语洛阳使,为传边塞情。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辽西作创作背景

  据《唐诗纪事》,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(742—756年)初年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二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144-146

  “四月青草合,辽阳春水生”四句是说:燕郊大地,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;边城之中,仍然残存着点点积。阳春四月,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;辽水的北岸,积融化,涨起了春汛。这几句描写辽西春天的景象。起句点名时节地点。辽西地处北国,虽然已是晚春,却残犹存,让人感到阵阵寒意。既称“芳岁”,复称“残”,再一个“冻”字,写出了这里荒寒而独特的景象。“四月”照应“芳岁晚”;“春水”暗应“残”。这两句在荒寒的背景上涂抹了清亮的生命的绿色,意境宁静优美

  “露重宝刀湿,沙虚金鼓鸣”四句意为: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,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。露水凝重,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;沙土松虚,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。这四句由前面描绘辽西春景转为写人。四月春草合,故胡人正牧。胡人入侵通常是在秋高肥之时,此春天,看似安宁祥和,实暗伏杀机,因而汉将日征兵,严加防范,不敢懈怠。“露重”两句,用兵器与铠甲在自然条件下的反应突出士兵作战的艰苦,引出下文的感叹

  “寒衣着已尽,春服谁为成。寄语洛阳使,为传边塞情”四句意为: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,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。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,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艰苦情况。这四句即景抒情。“寒衣”二字,呼应开头次句“残冻边城”。寒衣已尽,春服无着,戍边生活倍加艰辛,却无人知晓、可怜。“春服谁为成”,采用疑问语气,意即没有做成,自然引出结句寄语洛阳使,亦即寄语朝廷,要体恤边关将士辛苦。字里行间,饱含着诗人的深切同情

  这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,语言平实,层次清晰,格调刚健,境界沉雄,饱含深情,意在言外,可谓“骨凛然,一窥塞垣,说尽戎旅”。

崔颢

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,官至太仆寺丞,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。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《黄鹤楼》,据说李白为之搁笔,曾有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的赞叹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四十二首。 ...

崔颢朗读
(0)

猜你喜欢

先皇亲为扁溪庵,奎画煌煌阳世南。

多病安知年望九,归耕何幸岁登三。

(0)

敝车羸服豫章城,几向东湖得细行。

不但屡来人似识,白鸥相惯亦忘惊。

(0)
弘历

积素流光映彩镫,上元今岁景偏增。若论春雪如春雨,便庆食升有四升。

(0)

想到零陵日,高歌足解颜。乡闾接营道,风物近庐山。

万石今兴废,三亭谁往还。不知零与永,二郡孰安閒。

(0)
熊东遨

昨夜馀寒敛,春开雨水门。露生芳草苑,人约板桥村。

待雪前因失,寻梅旧迹存。孤灯坐侵晓,不觉上朝暾。

(0)

昔闻有客荐扬雄,清世文章又见公。

奏赋独高天下士,辞荣远继古人风。

(0)